第265章 缘由-《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3)页

    若单看某一份试卷,只觉得见解深刻,对策周详,堪称佳作。

    但将嵩阳书院这几位举子的策论放在一起比较,却能隐隐察觉到一种奇特的“共性”。

    并非抄袭雷同,而是在破题的角度、分析的层次、乃至提出的某些具体策略上,都透着一股相似的、超越了寻常举子视野的“超前”感。

    尤其是其中关于“建立预警机制”、“以工代赈细化管理”以及“吏治监督需引入地方力量”等几个关键点的论述,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核心思想却如出一辙,而且都阐述得相当到位,绝非泛泛而谈。

    这……这简直像是统一受过某种“秘籍”点拨一般!

    应天书院的孙山长转头看向身旁一位面容清癯、神色冷峻的中年人,开口道:“胡山长,贵书院今年这批举子,了不得啊。”

    被他问及的,正是嵩阳书院的胡永年胡山长。

    胡山长眼皮微抬,语气平淡无波:“孙山长何出此言?”

    孙山长放下茶盏,指了指自己面前那摞已经批阅过的策论试卷:

    “老夫今日批阅策论,发现贵书院几位学子的答卷,无论是破题立意,还是对策的深度、可行性,较之往年,似乎都……精进了不少。

    尤其那篇关于赈灾安民的策论,好几位的见解都颇为老辣,甚至有些想法,连老夫都觉眼前一亮。

    莫非……贵书院近来在策论教授上,有何新的心得妙法?还是求到了什么名师相授?”

    他这话一出,旁边几位正在休息的其它书院的山长都不由得竖起了耳朵,目光若有若无地扫向胡永年。

    嵩阳与应天,并称中原两大书院,表面上和和气气,共同举办联考,交流学问,但私底下的竞争从未停止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