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百六十五章 不想生-《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2/3)页

    再到后来,大家以竹代桃,最后将整个望江公园都连成了一片竹林,变成了一个‘竹类博物馆’。”

    “那这口井呢?”麦小苗仔细辨认着井边石碑上的文字,“薛涛井”边上写着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另一通碑上则是乾隆朝翰林院编修、成都学使周厚辕手书的唐人王建《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是呀,一边康熙,一边乾隆。”冯雪珊也觉得奇怪:“如果哪找肘子你说的,薛涛墓在建国后都还能在蜀大里见到,那就不应该会将这里误会成薛涛的居处和墓地啊,为啥又会和薛涛有关系呢?”

    “据《四川通志》载,这里其实最早叫做‘玉女津’。左面就是‘石牛对石虎’的水码头,右面是清水池塘,塘下水脉与锦江相连。因其塘底是由层沙构成,故塘水清洌,澄澈照人。”

    “明代蜀藩因而指定每年三月三日在此取水,仿效当年薛涛在浣花制造浣花笺的办法,制作二十四幅贡纸,以十六幅贡纳朝廷。”

    “时移世易,月久年深,到明代末叶,池塘因历年变迁,逐渐缩小,变成了一口井,只供当地人士取水使用。”

    “因为这口井制作过‘薛涛笺’,所以一般人士因称呼方便,约定俗成,遂呼此井为薛涛井。”周至笑道:“等到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并刻立石碑,乾隆年翰林院编修、成都学使周厚辕来题诗刻石修建成碑坊形式附立薛涛井两旁,这里就成了地标了。”

    “等到嘉庆年间,四川布政使方积、成都知府李尧栋,于培,又在井碑对面建吟诗楼、浣笺亭纪念薛涛,之后又建了一座濯锦楼以作陪衬,兼作官民游宴之所。便开创了集中薛涛典故遗迹到此一地的先河。”

    “等到咸丰年间,成都学使何绍基与蜀中名士张怀溥、张怀泗弟兄,大发思古之幽情,在此撰写诗联题咏悬挂楼亭各处。特别是何绍基用鸡毫书题吟诗楼的‘花笺茗椀香千载,云影波光话一楼’的名联后,一时争相传诵,这里为纪念诗人,终于渐渐由坟及井,再到与诗人有关的楼台香榭,再因名联让大家将望江楼臆定为其故居,最终开辟除了一处蜀都人休息娱乐的绝佳场所和旅客来蓉的旅游胜地了。”

    “真是离了大谱。”冯雪珊不禁失笑:“要不是今天听你讲故事,我还以为望江公园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的呢!”

    三人来到濯锦楼侧面和竹林围出的阴凉处坐了下来,点了一杯菊花茶,一杯茉莉花茶,一杯素毛峰,坐下来聊天。

    “医生说预产期是什么时候没?”
    第(2/3)页